商务英语口语网 加入收藏  -  设为首页
您的位置:商务英语口语网 > 知识百科 > 正文
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?
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?
提示:

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有其事吗?

阳明新学认为:诸葛亮南征蛮部擒孟获是真的,但七擒七放的故事是演绎的。 首先,我们来看诸葛亮这次南征在史书上的记载: 《三国志.诸葛亮传》没有提到七擒孟获的事情。 “三年春,亮率众南征,其秋悉平。” 与《三国志》同时代的史书东晋习凿齿撰写的《汉晋春秋》提到了七擒孟获的故事,当然习凿齿依然是以蜀汉为正统来撰写的。 著名地理文献《华阳国志》和《水经注》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的事迹。 乾隆三十三年间成书的《通鉴辑览》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否定,认为故事太过于儿戏。 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,无识已甚。荒蛮夷固当使之心服,然以缚渠屡遣,直同儿戏,一再为甚,又可七乎,即云几上之肉不足虑,而脱韝试鹰,发押尝虎,终非善策。且彼时亮之所急者,欲定南而伐北,岂宜屡纵屡擒,耽延时日之理,知其必不出此。 清朝嘉庆年间张若驴编撰的地方志《滇云纪略》对七擒孟获的事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叙且考证了七擒孟获的地点。 阳明新学认为,《三国演义》本来就视蜀汉为正统,且成书晚于《三国志》。为了突出诸葛亮代表的汉室正统的仁德,已经突出诸葛亮的功绩,将一些事实加以夸大或编造一些事迹来神化,这是完全可能的。不要说古代,就连现代为了竖立典型,都编造了一些经不起考证推断事迹突出人物形象。 《三国志》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一本史记,如果真有于此伟大神奇大仁大义的七擒而放的事迹,定会当以记载。所以对诸葛亮南征陈寿肯定是严加考证过的。 至于《三国演义》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参考来源自《汉晋春秋》。然而《汉晋春秋》这本书很多事迹都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成的,没有《三国志》的严谨和认真。 至于后面的一些书籍和地方志,成书时间距离历史时间相隔了上千年,故不足信,多半都是根据前人编撰以讹传讹罢了。 阳明新学非常赞同《通鉴辑览》的说法。所以七擒孟获的故事是编撰的。

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却不杀他?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?
提示:

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却不杀他?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?

这是发生在刘备去世之后的事情,话说北部游牧民族都是由曹操平定了,但是南方的就由诸葛亮来搞了,孟获就是当时游牧民族里面的大酋长,打仗也是特别的厉害,在诸葛亮准备北伐的时候,孟获便发动了叛乱,这诸葛亮可不能置之不理啊,毕竟这也会影响到民生安危的,很多人给诸葛亮建议,让诸葛亮直接斩草除根,以绝后患,这样就可以安心的去北伐了,但是诸葛亮认为游牧民族比较难缠,如果直接杀了孟获的话,会很难服众的,所以他主张抓活的,他自有打算。 孟获也是条汉子,从第一次打到了第七次,没有一场是打赢了的,全部都输了,而且全部都被诸葛亮给生擒了,这其实也能说明诸葛亮确实是有耐心的,对于孟获这样的人只有从心里面让他佩服,他才会停手,不再进犯蜀国。诸葛亮在这几次擒获孟获的时候,不仅没有对孟获没有惩罚,而且是盛情款待,想着如何的让孟获从心里面改变。毕竟他是大酋长,最具说服力。 对于诸葛亮将自己生擒了七次,在第七次的时候,诸葛亮打算放他回去,然后再打,但是这个时候孟获不再回去了,而是彻底的归顺于蜀国,彻底的臣服于蜀国,被诸葛亮给打服气了,她也不敢再惹事了,知道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与蜀国进行抗衡,这是一方面,第二来讲的话,对于孟获被擒之后诸葛亮对他的态度让他很是佩服,而且对诸葛亮很是尊敬,所以这以后就再也没犯过事了,也不可能会犯事了。 对于七擒孟获这样的决策,无疑是正确的,不仅仅永远的清楚了游牧民族的隐患,而且,对于蜀国来讲,也是实力的一个扩充,对于南方进行了开发。意义深远。